课堂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育人的主渠道。土木工程学院依托全国首批“叁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等资深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强化优质资源建设;建立以学生为中心、课程为基础、老师为引导的交互式情感连接;围绕学科特色与行业需求,加强产教、科教、竞赛融合;持续推进教学模式创新与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了别具一格、与时俱进的“新工科”特色课堂。
赋温度、塑内容,激发热情提动力。钢结构教师团队系是“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钢结构设计”系全国首批线下一流课程。在国家级教学名师王燕教授的带领下,课程团队以党建为引领,将“大师”与“校友”,“贡献”与“学校”,“成果”与“老师”等内容之间建立深度关联,将工程建设最新成果和案例以“第一视角”、“第一现场”形式引入课堂;针对抽象晦涩的专业内容,自研大量教具、实验、游戏,将本课程与先修课程之间由于“串联”关系引起的“前面知识听不懂,后续知识学不会”的学习死循环状态,改写成能够及时止损的“并联”模式,扫清学生学习障碍。以老师和学生的情感连接(Emotional Connection),课程对学生的导向吸引(Directed Attraction),老师对职业的热爱奉献(Professional Devotion)为基础,形成了基于三项联动的“共情-吸引-提升”EAD思政育人新模式,完成了从“知识育人”“智慧育人”到“思想育人”的升级。老师讲得有激情,学生听得兴趣高,达到“接地气”、“动人心”、“入耳入脑入心”的学习效果。
筑课堂、拓实践,多维融合提水平。在孙林娜教授的“土力学”课堂上,同学们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小组讨论,并积极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发言。同学们已经适应了这种上课节奏,每节课都由一个具体的工程案例导入,引出当节课的新知识点,通过老师的问题引导,同学们结合前续课程所学知识积极发言,参与课堂讨论。随着问题难度的提升,同学们可以分组讨论共商解决方法。在知识点讲解之后,老师将与知识点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等前沿知识及相关科创竞赛等信息推送给学生,拓宽学生视野,了解学科前沿。最后再回到工程案例,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讨论分析相应工程问题的解决对策。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职业担当、工程伦理以及团队合作能力。这种课堂教学方法,正是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土力学”教学团队一起创新的贰狈骋滨狈贰引擎教学法,由工程案例导入、讲解新知、问题引导、能力提升、学科前沿、工程应用六步组成。对于工科专业,未来的工程师们(贰苍驳颈苍别别谤颈苍驳蝉)将面对实际工程(贰苍驳颈苍别别谤颈苍驳)做出分析判断,课程组老师们正是希望借助贰狈骋滨狈贰教学法,如引擎一般助力课堂教学的高效输出,这种教学创新实践也获得了第叁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卓土211班的武敏玮正是众多受益学生中的一员,通过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他对科创竞赛产生了浓厚兴趣,除了课堂上的主动参与讨论之外,他还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科创竞赛和科研项目,目前,他已累计获得大学生竞赛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奖励7项,院校级奖励十余项。
建资源、塑内容,同步行业提质量。在岩石地区进行地下工程施工,往往会用到爆破技术,掌握岩石爆破理论,并进行工程爆破设计是城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然而,爆破本身具有较大危险性,对工程环境安全要求极端复杂。通过采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形式,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自主设计、反复练习,最终得到安全、经济、高效、环保的爆破减振方案,实现较好的城市地下工程控制爆破效果,具有过程更安全、内容更直观、科学趣味更浓厚等优点。“城市地下工程控制爆破虚拟仿真实验”获评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被山东省教育厅推荐参评第叁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截止到今年6月底,该课程已在全国10多所学校推广应用,浏览量11800多人次,实验人数达到2100多人。城地212班卢鑫同学说:“在课堂上,我亲身体验了虚拟实验的操作过程,感受到了模拟技术带来的便捷和真实。通过虚拟实验,我在安全的环境中,能够大胆地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而不用担心实验失误带来的危险和损失。同时,线下实验还有刘老师和管老师的现场指导,老师们专业且耐心,他们及时纠正我在设计上的错误操作,引导我进行深入思考,使我在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老师还带领我们实地考察了青岛地铁二号线,这种有机的结合让我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记忆更加深刻。”
近年来,学校聚焦国家及山东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课程资源与协同育人建设,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联合中建、中铁、中交等龙头公司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联合山东高速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智慧交通现代产业学院,联合中建叁局建立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将人才培养从学校延伸至胶州湾跨海大桥、青岛地铁、青岛第二海底隧道等重大工程项目一线,构建大土木人才培养特色。在优质课程群建设方面,土木工程学院荣获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7门,山东省一流教材9部,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彰显了课程群的品牌效应。在虚拟仿真实验建设方面,开发了86项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共建、开放、共享”教学新形态。(撰稿:张瑾;审核:曾森)